博建与湘阴结缘——湘阴城市建设发展纪实

发布时间:2018-04-17     作者:博建行政

   城市,因其人类文明的聚居之所,而成为每一次发展变革的前沿。

   湘阴因历史的积淀而厚重,因发展的锐气而年轻。在60年的发展变革中,城市建设的变迁在一次次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演绎,留下了一道道隽永的痕迹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千年古邑起宏图

   解放前夕,湘阴县城虽有32街、18巷,面积却不足1平方公里。经过十来年,县城还只是拓展了一条先锋路,南到三井头和南门港,东至金三角,西临湘江船码头。

   为了使湘阴这座千年古邑焕发青春,一代又一代“敢于担当,勇于争先”的湘阴人加快县城建设步伐,开始对县城进行“东进、南拓、北移”,县城面积在不断增大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随着江东路、冬茅路两条东西主干道的开通,拉开了东进的序幕,教育局、林业局、检察院、一职专相继建成。到2000年,县城共有街道76条,总长23.5公里,县城建设用地已达7.47平方公里。90年代,许多人把投资眼光瞄准了县城以东。2002年6月,长湘公路通车,随后高岭新城区建设开始启动,湘阴县城再次东移。兴湘市场的建成,新一中的搬迁,教师新村的崛起,新园艺场、城东实验学校的建设,特别是今年8月份新汽车站的搬迁,拉动了县城经济节点东移,形成了湘阴第二城。

   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,南门港裁弯取直工程开工。两年后,南门港一带,吹填成平地,挡住了湘江水,同时,悄然冒出一座占地4.6万平方米的福鑫大市场。近几年,东湖开发纳入议事日程,年总投资300万元的湖滨路竣工通车。湘阴先后启动了东湖房产、桥东大市场、滨江茗园、精密花园、金锐房产建设,如今东湖生态公园、左宗棠文化广场、沿湖风光带和白水江风光带建设正如火如荼。

   2003年,新世纪大道竣工;2005年,县四大家行政办公大楼、国土大厦相继竣工建成,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、城建投、农业局、湘阴宾馆相继搬迁,逐步形成了新世纪大道行政办公区。

   据统计,近十年,湘阴城市建设投资累积达 30亿元。目前县城人口达15.2万,面积达到27.8平方公里,初步形成了八纵六横一环线的交通骨架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旧城改造换新貌

   城市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阶段。旧城改造,往往比建一座新城更为棘手,它需要人的胆识、魄力和智慧。近年来,湘阴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,许多昔日的污点、脏点,变成了今天的靓点。

   沿江小码头成绿色长廊。湘阴湘江大桥竣工通车之前,两岸交通完全依靠水运,县城湘江沿岸轮渡、汽渡,运煤、运沙等大小码头林立。大桥建成后,这些码头大多已失去了它的功能。2004年,北起漕溪港码头,南至南门口,全长3000余米的滨江大道和沿江风光带,成为一道绿色长廊,成为市民休闲娱乐,享受湘江美景的最佳去处。

   麻石街成文化旅游小区。三井头曾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,但昔日窄长的麻石街使交通变得拥挤不堪,破旧的楼房已经不适合人们居住,特别是下水道功能不全。2003年,县委、县政府启动三井头及附近地区整治改造工程,改造了北正街、江东西路,建成了弼时文化步行街,修缮了文庙、状元桥、牌坊等文物,建成文化旅游小区。并对三井头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,对居民区进行拆迁和整体开发。目前,旧城面貌焕然一新。

   “水窝子”成黄金码头。投资3000万元的漕溪港千吨级深水码头建设现已基本竣工,将建设成为我县首个综合物流园。这个昔日交通闭塞的“水窝子”,摇身变成了四通八达的“黄金码头”。

   臭水湖成“天然氧吧”。通达湖位于县城中心,前几年,这里杂草丛生,恶臭难闻。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对通达湖进行综合治理工程。今天的通达湖,湖水清澈透明,湖岸垂柳依依,每到傍晚,市民们在这里休闲散步,尽情享受城区内的“天然氧吧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对接融城重提升

   东枕青山,西拥湘资,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文明,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理念,赋予湘阴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内涵。

   2008年5月,湘阴被省委、省政府列入长株潭城市群“两型社会”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滨湖示范区。县委、县政府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优势、资源优势、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,主动打好“长沙牌”,加速融入长沙经济圈,将县城定位于山水之城、人文之城、宜居之城,致力于县城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升。

   近年来,我县整合山水文化特色资源,将傍依城区的东湖进行了全新打造,在湖滨路设置了大小不一的绿色休闲区域,重新整合了原有的区块性水域,并打造了颇具特色的东湖商业中心。同时,进一步对沿湘江、洋沙湖的山水、人文资源,环境体系进行了健全和完善,完成了湘江公园、滨江广场的休闲绿色公共服务功能配套,完成了洋沙湖沿湖三个半岛200亩区域的绿化、美化和南泉寺8000平方米绿化靓丽工程建设。目前,天蓝、地绿、湖美的景致和山水、人文、生态的特色在县城成区块状和线状分布。

去年来,我县将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作为提升县城品位、推进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举措,进一步加大对县城的建设力度,县财政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县城果皮箱、垃圾围站、公厕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,并通过招商引资,投入1亿元启动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。还举行了环境改善倡导活动,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。目前,城区卫生环境大大改善,城市品位明显提升。

    翻看 60年城市建设的一段段历史,不禁令人感奋!60年,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点。让我们共享这座城市的美丽。而今,多少人又将踏上新的征程,正在去开拓、去创造、去扮靓我们的这座城市。